很喜欢读《珍珠鸟》这样的课文,字里行间传递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依相存,那场景是那么温馨、美好,令人回味,令人向往。几次公开课选课,都想上这一课,但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搁下了。等到要上这一课时,却是迎接教育现代化学校验收的冲刺时期,忙着布置教室,忙着填表做资料,也就没有好好去思考这课如何上。
教这一课,我还是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提问题,猜课文会写什么。学生读了课题,说想知道珍珠鸟长什么样?为什么叫珍珠鸟?学生猜课文会写珍珠鸟的样子和生活习性。于是,我让学生带着问题、带着猜想去读课文。在正音读通课文后,我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什么。学生有的说课文写了珍珠鸟的样子,有的说写了珍珠鸟的淘气,有的说写了“我”对珍珠鸟的爱护,有的说写了珍珠鸟对“我”的信赖。我肯定了学生的发现。我想这就是学生初读课文的阶段,是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。这一过程是学生自己去阅读、自己去发现的,老师所做的只是引导与激励。经常训练,我想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与整体把握能力会得到提高。
之后,进入了细读课文阶段。沿着学生的发现,我让学生画出写珍珠鸟样子的句子。学生很快画出来了,于是议读这段话,说说从中感受到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珍珠鸟。学生说这是一只可爱的珍珠鸟,颜色鲜艳美丽,形体惹人喜爱。朗读时,学生把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读出来了。课文第四节写了小珍珠鸟的动作,我让学生读这一段,说说从中感受到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珍珠鸟?学生说这是一只淘气的珍珠鸟,这是一只胆大的珍珠鸟。我肯定了学生的解读,然后让学生找理由。学生从珍珠鸟活动范围的变化,感受到了珍珠鸟的逐渐胆大,从珍珠鸟“一会儿――一会儿――一会儿――”和“飞”“撞”“站” “蹦”“喝茶”“瞧”“啄”等动作的词感受到了它的淘气。
随后,我再让学生研究文中的“我”。让学生找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“我”对珍珠鸟的喜欢和爱护。学生交流发言后,我引导学生归纳:1、直抒胸臆――真好 2、给珍珠鸟安置舒适、温暖、安全的家。3、称呼小家伙。4、动作:拨、抚、停。
最后研究珍珠鸟对“我”的信赖。正是因为“我”对珍珠鸟的怜爱、关注与爱抚才使得珍珠鸟越来越胆大,越来越信任、依赖“我”。我让学生找珍珠鸟对我信任、依赖的事例。学生找到了第5、第6自然段。我让学生珍珠鸟白天如何淘气地陪伴我,傍晚如何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回到鸟笼。之后,引导学生假想自己就是那只淘气的珍珠鸟,把落到“我”肩上并睡着的内心独白说出来。由此,让学生感受到珍珠鸟的安逸、幸福。再让学生看图感受画面的意境,给画面取名,说说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及给人的启示。
由于准备不是很充分,所以上课时的教学流程不是很流畅,这一课上了三课时,有些环节来回过了两遍,学生的兴致与思维产生了停顿,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。如果能一气呵成地上,学生的理解感悟可能会深远些,留下的印记也会深刻些。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堂堂课的积累,因此,作为语文老师要认真对待每一篇课文的教学。为此,告诫自己,再忙也不能应付着上语文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