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目标:
1、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,理解“陶醉、激动、纯熟、倾听、幽静”等词在课文中的意思。
2、练习标划重点词句,练习品词品句。
3、了解《月光曲》的创作过程,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、热爱人民的伟大音乐家,熟读第九自然段,感受音乐的美妙。
教学重点: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《月光曲》,以及体会《月光曲》的内容。
教学难点: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,了解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。
教具准备: 多媒体课件
课时安排: 第二课时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
上节课我们学习了《月光曲》这篇课文,知道了课文主要介绍了贝多芬创作《月光曲》的过程。今天,我想先带大家听一段音乐。(课件播放音乐)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?有谁知道这是什么曲子?(引入课题,板书)
过渡:这么优美的曲子有什么样的内容呢?让我们走进课文。
二、细读课文,感知第九自然段
1、兄妹俩在听到贝多芬弹奏的《月光曲》时,他们有何表现?哪个自然段描写了?
2、第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皮鞋匠联想的景物?哪些又是他看到的景物?请用横线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到的景物,用波浪线画出他看到的景物。
3、这些画面你喜欢哪一个?找出来读一读。然后说说理由。(先默读,后学生个别读)
4、教师小结:从同学们的朗读画面中,我发现这样几个画面:月光下平静的海面;越升越高的月亮,波涛汹涌的海面,画面发生明显的变化。那么画面变化了,情感就要发生变化,读出来的语气也就要发生变化,请同学聆听音乐,让老师用文字来重现画面。(师范读)
三、回读课文,探究《月光曲》是怎样创作出来的。
1、贝多芬先生为什么会即兴创作出如此美妙的琴声呢?
2、交流
a、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(引入第3段学习)
a.教师创设情境 (夜晚,幽静的小路,路旁低矮的房屋,断断续续的钢琴声)
b.同桌间先默读,请几组学生分饰兄妹二人角色,进行朗读
c.评价:这对兄妹俩,你更喜欢哪一个?为什么喜欢?
(围绕以下问题:妹妹的话怎么理解?哥哥的态度怎样?妹妹的回话又是什么意思?)
d.小结: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,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,为了解决哥哥的矛盾心情,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,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,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。
(板书:因兄妹情而感动)
b、盲姑娘与贝多芬的谈话(学习6、7段)
a.听完贝多芬本人的演奏,姑娘激动地说(播放图片),我们轻声来读读吧!
b.正因为这句话中包含着盲姑娘激动,惊喜的心情,所以课文中的三句话的标点是能表达情感的感叹号、问号。
c.思维补白:贝多芬没有回答,其实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?
d.板书:因遇知音而兴奋。
c环境描写
a你能找出文中描写优美的景色的句子吗?用笔来划一划,请学生读一读
b教师小结:借着清幽的月光,贝多芬胸中的感情犹如大海的波涛,通过琴键播散开来。贝多芬因月光而灵感突发。
(板书:因月色而灵感突发)
c此时此刻的贝多芬是感动的,是兴奋的,同时也是幸福的,他曾经这样说过。(出示:名人名言)
四、课堂小结
贝多芬为兄妹情所感动,为遇到知音所兴奋,在这样一个和谐幽静的环境,茅屋的一切都打动了人!月光那样的轻柔,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的灵感?让我们带着感动,带着兴奋,伴随着这迷人的月光,用心聆听《月光曲》。朗读一下《月光曲》的内容。
五、布置作业
聆听《月光曲》,写出你想象的画面。
六、板书设计
月光曲
因兄妹情而感动
因遇知音而兴奋
因月光而灵感突发